3月1日,一份廣泛流傳的截圖顯示,德邦快遞董事長兼總經理崔維星將退出,京東將收購其并委派高層接手。事實上,德邦將要被收購的消息自今年1月起就頻頻被傳出。
3月2日,德邦發布公告稱將延續停牌。原因為控股股東德邦控股正在籌劃與股權結構變動相關的重大事項,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從側面佐證了德邦將被京東收購的真實性。
問題在于,德邦算不算一份優良資產呢?如果算,那么有必要出售嗎?對京東來說,嫁接上這樣一份資產,結果到底會變好還是變壞呢?京東是茍著茍著就飄了還是怎么了呢?
收購,德邦最后的體面
從財報數據評估來看,德邦的直接財產屬性的優質程度可能要大打折扣。
依照2021年中報,德邦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65.84萬元,同比下降89.88%,扣非后凈利潤為-1.6億元,驟降366.6%。此外,業績預減公告顯示2021年年度歸母凈利潤為0.73億到1.86億元,同比預計減少3.78億到4.91億元,下降幅度達67.00%到87.00%。
既然如此,假使京東真要收購德邦,那么它所看重的可能并不是其直接的財產屬性。現在,來看看收購德邦可能產生的主要的附加值的情況。
第一,作為德邦發家根基的零擔業務的狀況。
對國內物流來說,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零擔即零星貨物交運是按照按照貨物重量和運輸組織方式分類后的一種,其他還包括快遞和整車運輸。
據悉,2013年德邦在零擔市場的營業額為94億,是排名第二的天地華宇的兩倍還多。從2013年直到2018年前后,德邦事實上一直都是其國內市場上最大的零擔物流服務商。
但是,2018年登陸A股后,德邦開始加碼快遞業務,意圖打通并聯動快遞和零擔兩個板塊。
然而,此時快遞市場基本被瓜分,菜鳥系和順豐等占據大頭,因此德邦起步的開拓就不順利。更為麻煩的是,新市場入局不利,德邦原有的零擔市場份額也被玩家趁機奪走了。
數據顯示,2019年德邦的零擔營收已落后于順豐速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此時安能也趁機快速搶占市場,并于2020年以1025萬噸的零擔貨量成為新的零擔市場第一。
就這樣,德邦從自己的主陣地上一步步地退卻了。
第二,作為德邦轉型打造的快遞業務的狀況。
對德邦來說,其自營體系與電商件的業務邏輯匹配程度并不高。
長期以來,德邦的自營體系受制于大件快遞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反觀電商快件,一般都是3公斤以下小件;由此,以運營大件快遞的成本來輸送小件,即使贏得市場也保不住利潤。
從數據來看,將重心轉向快遞后,德邦的市場份額也沒有保住。具體來講,從2018年到2020年,已經由0.88%逐漸下降至0.68%。因此,德邦的衰落不是旦夕而至,而是積重難返。
或許,京東真正看重的唯有德邦的硬件資源了。截至2021年上半年,德邦擁有末端網點 30486個,鄉鎮覆蓋率94.8%;擁有快遞員6.37萬人,分拔中心143個;干線線路2057條,自有車輛共計11524輛,自有運力占比55.7%;倉庫140個,面積達101萬平方米。
但是,德邦憑此就想獲得好價錢,可能還很困難。這也是其為什么從2021年年初就進行人員優化,并裁撤多個部門,背后的終極原因。正如有解讀認為,卡控成本就是為了能賣個好價錢。這可能是德邦最后的體面。
別飄,京東嫁接的風險
不管是直接的資產屬性,還是相關的附加值,德邦能帶來的或許都不會太過理想。既然如此,京東物流選擇將其嫁接過來,到底是太飄了還是怎么了呢?事實上,對其成績單也大可追問。
對京東物流來說,其股市表現長期掩蓋了其利潤水平。從數據來看,2021年上半年京東物流毛利率同比減少9.2%降至3.7%,同時經調整凈利潤虧損15億元。也就是說,京東物流不僅不盈利,而且還是虧本狀態。此時,如果要收購德邦,必然資本開支壓力驟增。
在這種情況下,京東物流嫁接德邦到底是利好還是不利呢?
首先,京東物流成功收購德邦,也要面臨長期的整合和消化考驗。
在這方面,順豐可以說是京東物流的前車之鑒。順豐董事長王衛東曾因短期投入巨大,造成扭盈為虧,不得不向投資者道歉。如果京東物流不能彌合德邦的組織文化沖突,以及整合前述的物流資源,那么收購可能是徹底的失敗之舉。德邦自身的情況也不利于該問題的解決。
其一,德邦的競爭機制相對嚴酷,預期在實行過程中變樣,催生了人才流失,以及內部的關系腐敗,疊加造成人才不足。
其二,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特別是各個階段分配利潤差距過大,造成內部動力的提前消耗。這表明京東物流不僅得不到人才等加持,反而要分心應對德邦可能的內部隱患。
其次,京東物流加上德邦快遞能否帶來倍增效應存在重重不確定性。
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上半年京東物流和德邦快遞營收分別是484.88億元和148.89億元。問題在于,京東物流仍然高度依賴母公司的訂單,而德邦的業務在節節下降。
由此,獨立性不夠徹底的京東物流,加上業務衰退的德邦,能在物流賽道華麗升級嗎?
再次,外部競爭局勢的緊張化,是否容許京東物流對德邦從容進行整合也是疑問。
一直以來,京東物流強調智能化自動化,但是德邦在這一塊卻存在一定劣勢。這使得京東物流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去提升德邦站點的軟硬件能力。
此時,競爭對手會給京東物流充足的消化時間嗎?無論是順豐、菜鳥還是通達系等,可能都不會放棄削減京東的機會。因此,即使京東物流收購德邦確實能夠形成利好,但是否能真正提供有效的發展助力,還需要時間來進一步檢驗。
最后,京東物流收購德邦的行為可能客觀上低估了遭遇反壟斷的風險。
對京東物流來說,即使德邦能夠解決利潤和成本壓力問題,同時自己也能夠成功將其資源進行整合,此外競爭對手如順豐等也并沒有趁機出手,也并不意味著結果就一定是利好。
從行業規律來講,快遞企業增長到一定階段后,面對市場增長的疲軟,自然會靠著橫向、縱向并購繼續壯大,比如2017年蘇寧收購天天快遞、2020年順豐收購嘉里物流、2021年極兔收購百世等等。但是,新近的動態表明,企業發展同時還要受到監管政策的巨大影響。
自去年開始,頭部企業并購引發發壟斷的可能性在不斷增強,此時,作為頭部玩家的京東物流選擇收購德邦,是否有逆勢而動的嫌疑呢?京東物流可能低估了由此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結語
據悉,極兔快遞斥資200億元以68億元收購了百世快遞,不知道最終京東物流會耗資多少收購德邦呢?不出意外,這可能即將成為中國物流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
在這一過程中,京東物流收購德邦到底能產生多少回報呢?正負之間,誰是裁判呢?或許,局外人終歸是局外人,資本游戲只有玩家才能清楚內在的奧秘。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