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業多小散弱、大而不強”,這句話耳朵都快要聽出繭子了。物流發展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礎保障,因生產、流通、消費而生,那么注定了物流業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產業價值、流通效率、消費層次的高低。但物流業總是被苛責的一方,在成本和質量兩頭左右為難,總能被挑出毛病。供給和需求永遠是動態匹配的,存在即合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從未因物流而停擺。客觀來看,隨著國力增強,物流業也一直在跟進、更新。今天,我們不拿著未來藍圖去分析今天的物流有什么問題,我們拿今天的物流與過去做對比,從企業的國際排名來管中窺豹,看看中國物流業經歷了哪些成長?
船公司
到2020年底,中國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達到3.1億載重噸。而在改革開發初期,這個數僅僅是1600萬出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達到1.19億(全球第四)。現在,中遠海運集團、招商局集團經營船舶運力規模分別已經達到全球綜合類航運企業第一位和第二位。2021年11月,在VV發布的全球船東國和地區資產榜單中,中國以1910億美元的總資產價值超過日本,第一次居于榜首。
1 集裝箱班輪
根據Alphaliner統計,2010年全球20大班輪公司中,中遠和中海僅僅分別位居第8和第10,運力總計101.5萬TEU。榜單中還有中國臺灣的長榮(4)、陽明(17),以及中國香港的東方海外(14)。
海運即國運。十年時間,中國大力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8月,寧波舟山港年度吞吐量累計超過3000萬TEU,成為繼上海港、新加坡港之后第3個“3000萬箱俱樂部”成員。在海運需求驅動和基礎設施支撐下,中國海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東國,運力大約占全球的15%。2021年全球20大班輪公司(按12月27日截止排名)中,有6家中國企業(內地3家、臺灣3家)。
中遠海位居第第4,運力達293.6萬TEU。2016年,中遠和中海合并成立中遠海,中遠海2018年收購東方海外。根據12月數據,2021年全球20大班輪公司中,如果不算租賃運力,中遠海自有運力達155.3萬TEU,僅次于馬士基,位居全球第二。
班輪堵住蘇伊士運河的長榮排名下降為第7,陽明上升為第9。
海豐國際位居第16,是一家起源山東、總部位于香港的民營企業。在全球前20大班輪公司中,海豐國際是唯一專注于亞洲集運市場的公司,具有小型船、高頻率、高密度、一站式的點對點集運網絡。
中谷海運位居第18,是一家總部位于上海的民營企業。中谷海運構建了中國沿海與長江、珠江組成的“兩橫一縱”海運物流體系,占全國內貿集裝箱物流市場份額達到22%左右。
安通控股本次位居第21,跌出前20的席位。2019年,安通控股陷入流動性緊張。2020年,招航物流作為重整投資人,安通控股重整成功,向“港、船、貨”一體化平臺邁進。
中聯航運本次位居第22,由交通運輸部機關服務局下屬中聯運通控股集團控股經營,在近洋及兩岸航線長期深耕。2021年,中聯航運進入東西航線,成為在中-美、中-歐之間,提供穩定班輪服務的第二家中國本土航運企業。
中外運本次位居第31。2021年,中外運集運資產整體注入招商輪船,可以依托招商輪船強大的財務實力和較低的融資成本,更好地拓展船隊、箱隊、航線網絡,發揮戰略、業務、技術等協同效應。
在前50中,還有寧波遠洋(34)、上海錦江航運(37)上榜。大連信風海運(56)本次跌出前50。
與2011年相比,海南泛洋航運、大新華物流、泉州安盛船務、上海海華4家企業從前100 排名中離開。
2 油運公司
石油產業的寡頭結構決定了中國油運市場格局相對固定,中石油等貨方非常強勢,好在油品對運價不太敏感,油運企業議價能力一般。2009年,中國石油進口量猛增至2.5億噸,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油運主要依靠外籍船隊,2010年全球十大油船船東也沒有中國企業上榜。當一個國家進口能源依賴度超過50%的時候,能源運輸的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安全。國家層面決心推動能源運輸的自主可控程度,在“國油國運”戰略設想中,十年后全國進口原油需求將達到4億噸,需要VLCC大概100艘。
十年過去了,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達到了5.4萬億,其中79.4%都是由VLCC運輸。截止到2021年12月,全球915艘現役VLCC中,希臘和中國船東一共擁有458艘VLCC。在VLCC全球排名中,招商輪船的中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中遠海能分別高居第1和第4。
中遠海能,全球油運船隊規模第一。2016年,中海發展實施重大資產重組,向中遠散貨出售中海散貨100%股權,收購大連遠洋100%股權,主營業務變更為油品運輸業務及LNG運輸業務,并更名為“中遠海運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中遠海能收購大連中石油海運(中石油旗下唯一的海運業務平臺,擁有油輪18艘、40余萬載重噸)。截止到2021年6月,中遠海能擁有和控制油輪運力165艘、2491萬載重噸,包括自有運力154艘、2187萬載重噸,租入運力11艘、304萬載重噸,另有訂單運力3艘、42萬載重噸。2021年10月,中遠海能發起的CHINA POOL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中國第一家VLCC POOL聯營體,將吸收過剩運力,整合閑置資源,改善油運市場船舶供需結構。
招商輪船,擁有全球規模第一的VLCC船隊。2014年,中外運長航和招商局合資成立中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China VLCC),注入了長航油運全部VLCC和招商局自有的10艘VLCC,中國能源運輸出道即巔峰。2019年,長航油運更名為招商南油,擁有船舶60艘、229萬載重噸,在內貿油運位居第二。
嵐橋集團,中國最大的民營VLCC船隊。2013 年,嵐橋集團立足山東、由港涉航,目前已經擁有6 艘VLCC、185 萬載重噸。
山東海運,運力居全國第三。2016年,山東海運成立山東海運油輪運輸有限公司,截止到今年11月,經營油輪達到17艘,包括3艘VLCC。
北海船務,內貿油運位居第三。上海北海船務公司是中海油、中遠海能持股的合資公司,總部位于上海,運營油輪20艘、在建船舶3艘,總運力超過100萬載重噸。
此外,在油運市場上,工銀租賃是主要的租賃方,聯合石化是主要的租船商。
3 干散貨船公司
與集裝箱班輪公司船方集中、貨方分散正好相反,散貨船運輸貨方相對強勢,尤其是大貨主,相比下散貨船市場集中度也不高,干散貨運輸的議價能力最弱。2010年,全球干散貨運輸前十中,中遠位列第1、中海位列第6、河北遠洋位列第9。
2020年全球干散貨運輸54.9億噸,同比下降1.3%。中國在干散貨航運領域已日益具有主導地位,進口貨運量占全球干散貨運輸市場的近50%。截至2021年2月,全球干散貨船舶數量為12344艘,中國運力大約占全球的21%,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散貨船船東國。
中遠海運散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化散裝貨物運輸企業。2016年,原中遠散貨、中海散貨合并成立的中遠海散貨運輸公司,擁有各類散貨船400多艘、4000多萬載重噸,可以裝載鐵礦石、煤炭、糧食、散雜貨等全品類散裝貨物,是中國原材料國際物流供應鏈重要保障力量。
招商輪船,擁有全球最大的VLOC船隊。招商輪船散貨船主體包括3個:一是香港明華,管理全球最大規模的VLOC船隊;二是上海明華,中小型散貨船為主,內外貿兼營;三是中外運航運散貨船隊,船隊結構較為均衡。截至2021年6月底,招商航運擁有干散貨船108艘、1945萬載重噸,其中VLOC有34艘,保持世界最大VLOC船東地位。
國家能源集團,國內沿海散貨運輸量第一。目前擁有3個專業煤炭港口(碼頭)以及船舶61艘,330萬載重噸,控制運力約600萬載重噸。截止到今年12月,中海運量1.6億噸,約占國內北方五港下水煤運量的22.5%。
山東海運,經營管理著世界最大40萬噸級礦砂船,投資建造了全球首制25萬噸級礦砂船,目前控制的總運力總規模超1200萬載重噸,位居中遠海運、招商局之后,穩居國內第三位。
廣東粵電航運有限公司是廣東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旗下航運企業,經營船舶29艘,均冠以“粵電”字號,是華南區域最大、全國第五大干散貨船隊。
河北遠洋,曾擁有42艘船舶、520萬載重噸,位居全國第三。金融危機之后,業務下滑、船隊規模縮小,目前管理各型散貨船舶數量總計30余艘,近400萬載重噸。
貨代
2013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16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物流市場。巨大的市場規模推動了貨代行業高速發展。1983年,中國只有中外運一家國際貨代,而今天中國的國際貨代已經超過3萬家。
1 海運代理
2011年全球海運貨代25強榜單中,中外運占據第一,2010年度承攬箱量約694.4萬TEU。盡管2006年中國貨代市場全面放開,但榜單制定者卻是這樣看待的:“長期以來,中外運完全受中國政府的保護,避免了國際直接競爭的影響”。除了中外運一枝獨秀,榜單上具有中國基因的企業就只有中國香港的嘉里物流,位居第14位。
十年時間,中國海運貨代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招商局和中外運長航在2016年合并,一批民營企業脫穎而出。2021年全球海運貨代50強榜單中,有16家中國企業(內地9家、香港5家、臺灣1家)。
中外運位居第2,承攬箱量約377萬TEU,比十年前縮水四成半,但中外運的物流網絡、業務結構改善十分顯著,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物流服務商。
榜首是發源于德國、總部在瑞士的德迅。這家全球最大的無船承運人在2017年利潤了超過世界所有船公司利潤總和。而在十年前,德迅的全球排名僅位列17。
位列榜單第16位的是環世物流集團,創立于2011年的民營企業。2020年菜鳥入股環世物流成為第三大股東,今年10月環世物流完成了17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
通達國際物流(32)、長帆國際物流(36)、中港物流(40)、浙江九龍國際物流(41)、德威集團(44)、華海通運(45)、浙江啟勝國際貨運代理(46)七家民營企業進入50強榜單。
嘉里物流老牌的貨代港企也穩步發展,十年間承攬箱量增加了近一倍,排名也上升到第8。今年9月底,順豐完成收購嘉里物流51.5%股權,成為2021年物流業大事件之一。
2 航空貨運代理
2011年全球航空貨運25強榜單中,中外運(13)和嘉里物流(18)是唯二上榜的中國企業,合計承擔貨量約54.3萬噸,大概相當于榜首DHL的1/5出頭。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DHL與中外運合資成立中外運敦豪,在2006年發布了“中國優先”戰略,大力拓展中國市場。
十年時間,隨著中國電商、快遞的井噴式發展,航空貨代市場興起。2021年全球航空貨代50強榜單中,有8家中國企業(內地4家、香港3家、臺灣1家)。
愛派克斯國際物流(Apex)是唯一一家進入榜單前10名的中國企業,空運量達到了75萬噸。今年5月,德迅花費11億瑞士法郎,完成了對愛派克斯國際物流的收購,創下德迅收購規模的歷史之最。而德迅在全球航空貨代中排名第2,緊追DHL。
中外運排名上升為第12,承攬貨量約50萬噸。2019年,中外運換股吸收合并外運發展,實現了海運、陸運、空運等物流資源全面整合。
嘉里物流排名上升為第13,承攬貨量約49萬噸。未來,在順豐和嘉里物流業務疊加下,成長空間可觀。
歐華(25)、澤坤(36)、環世物流(44)三家內陸民營企業,創業國際(49)香企、中菲行(26)臺企也列入榜單。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企業代表著全方位、一體化的專業物流服務供給,是物流發展水平和物流分工細化的表現。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國注冊的物流企業大約2萬家出頭,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2011年發布,企業數據為2010年)的榜單中只有中外運(11)和嘉里物流(39)兩家企業。
2021年,中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預計超過15萬億,是2010年的2倍出頭。伴隨著物流市場規模擴大,物流企業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截止到2020年注冊的物流相關企業已經超過105萬家。2021年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榜單,出現了4家中國企業(2家內地企業、2家香港企業)。
中外運排名上升為第7,2020年營收達到121.7億美金,是2010年的1.9倍。
嘉里物流排名大幅上升為第17,2020年營收68.7億美金,是2010年的4.9倍。值得注意,順豐在絕對控股嘉里物流之前,在2019年斥資55億收購了DHL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的供應鏈管理業務、管理團隊和相關科技技術。今天的順豐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快遞公司,已經成為綜合物流龍頭,2021年位居福布斯全球2000強第510位,躋身2022年全球500強已成必然之勢。
上汽安吉物流位列榜單的第32位。汽車物流是整個物流鏈條的皇冠,入廠物流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而上汽安吉物流是國內汽車物流的老大。2009年,上汽集團對屬下汽車物流企業進行重組,上汽安吉物流升格為二層次企業。2016年,上汽安吉物流開辟了第一條中國企業自主運營的滾裝國際航線——中國至東南亞航線。2018年,上汽安吉物流入股天地華宇并獲得經營管理權。隨著上汽集團全產業鏈出海,在海外構建了包括研發、生產、營銷、供應鏈及金融全價值鏈體系,產品和服務覆蓋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上汽安吉物流海外網絡也不斷完善。
華貿物流位列榜單的第44位,資產72億元,2020年營收21.6億美金。2017年,港中旅集團將華貿物流股份無償劃轉中國誠通集團,成為央企之間劃轉上市公司控股股權第一例。2021年12月,中國誠通集團所屬華貿物流、中國物資儲運集團、中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包裝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鐵物集團(此前由中國誠通集團托管)整合,成立中國物流集團。此次整合涉及上市公司的總資產達到834億元,為5年來中國物流業最大規模的一次整合。
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誠通集團均持有中國物流集團38.9%的股份,東航、中遠海、招商局分別持股10%、7.3%、4.9%。整合后的中國物流集團具有采購、運輸、倉儲、包裝等全環節的物流體系,擁有分支機構600多個、土地資源近2000萬平方米、期貨交割倉庫42座、鐵路專用線120條、公路運力整合近300萬輛。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