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雙11開始,原本只在11月11日當天能享受到最大促銷折扣的購物狂歡節,變成了從11月1日持續到11月11日的促銷購物季,“光棍節”正式變身“雙節棍”。按首輪預售從10月20日凌晨付定金搶貨這個時間點來算,整個雙11活動長達20天之久。
商流改變物流。雙11戰線拉長也在變革著物流供應鏈端。往年,雙11最受詬病的環節除了算不清的折扣,就是遲遲不來的快遞。雙11變兩波之后,很多用戶在第一波雙11(1號凌晨對提前10天付定金的預售商品支付完尾款)開始后的當天,天一亮就收到了包裹。這無疑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小驚喜。
隱藏在這些小驚喜背后的關鍵要素,就是長達10多天的預售。
問題來了:電商平臺為什么越來越青睞預售?這對快遞公司產生了哪些影響?當“預售”成為電商大促的標配,又改變了物流供應鏈的哪些環節?末端派送又將產生怎樣的連鎖反應?
01拉長戰線,熨平波峰
電商平臺之所以設置預售活動,主要有三個原因:
1.在消費端引流:通過“不大的代價(定金)”吸此消費者,尤其是那些還心存猶豫的人進店,提高消費者的沉沒成本及降低退貨率;
2.在商家端減負:提前按預售訂單引導商家合理備貨,利用大數據分析評估整個雙11期間大致的訂單量,降低不必要的庫存成本,避免多余的人工與生產支出;
3.在平臺端增量:搶占先機,預售相當于雙11廣告,可以提前預熱與布局,鎖定流量,而且分階段促銷,不僅戰線拉長,銷售額也會得到增加。
回到物流端:預售對快遞產生了哪些影響?
首先,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業務量(訂單)的增加,為各大快遞公司提升業績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申通10月31日公布的數據,相較去年,今年雙11期間申通“預售下沉”服務的包裹數量增長近100%,部分省區如黑龍江、江蘇、湖北等部分地區訂單量增長達5-10倍。
其次,最關鍵的影響是有利于把雙11“波峰”熨平,預售可將訂單前置下沉,降低物流壓力,讓消費者更快拿到快遞。
過去雙11大促集中在一天時,無論是商家的備貨、倉儲與發貨,還是快遞公司的攬收、轉運和配送,短時間內均承擔著巨大壓力。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比如惡劣天氣、重大事件管控等不可抗因素,很容易導致消費者在雙11購買的商品發貨晚、物流慢。更甚者,還會出現爆倉。
有了預售,雙11戰線拉長,就可以按照預售訂單的多少、流量和流向,提前做出部署和應對,商家可以減少倉儲成本,同時將商品提前調撥至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消費者支付尾款后,商家就近發貨,快遞公司也能大大縮短配送時間。
訂單未履,物流先行。“預售下沉”的背后,是商流迭代所引發的物流變革,這也是“尾款人”秒變“收貨人”的奧秘所在。
對此改變,申通易物流副總經理詹葉芹感受深刻。她向《驛站》表示,以往雙11,快遞公司為了應對集中爆發的單量,需要準備大量人力、車輛等。現在“預售下沉”后,各種設備、資源都可以事先充分調配。因為從10月20到月末相對來講還是淡季,大家都在等雙11優惠,快遞公司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可以將自身原有網絡系統上的所有資源實現整體訂單下沉,而且發現哪些環節不足也可以臨時購買或租賃。
對商家而言,“預售下沉”帶來的收益和效益更直觀和可觀。往年,在雙11當天購買商品需要3-5天配送時間、甚至更長,這期間會有很多消費者會選擇退貨。“預售下沉”后,消費者退款率、退貨率大大降低,等于實際銷售額有一個大幅提升。
02訂單占比超70%
詹葉芹之所以感受深刻,是因為從去年開始申通就啟動了“預售下沉”項目。為了這個項目,申通在全網獨立搭建了一個全鏈路、去中心化的預售下沉鏈路,直發暫存,中轉環節極少。針對預售訂單,申通也進行了區分,專門應用紅色面單。從前端的面單開始做識別,包括集包,無論這個紅色面單包裹流入到哪個城市,大家只要看到這個件就知道這個件今天不能派送,包括系統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比如最常見的一個提示就是“付尾款才能送,不付尾款不能送”。
根據申通數據分析,雙11期間,“預售下沉”可以讓快遞公司當日達配送效率提高到80%以上,80%的消費者可以當天付完尾款當天就能收到購買的商品,超過95%的訂單可以實現次日送達,大幅度提升了消費者的物流體驗。此外,“預售下沉”也讓公司在資源方面得到綜合利用,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菜鳥在今年雙11大范圍推出的“預售極速達”同樣如此。針對預售商品,菜鳥通過與商家、快遞公司合作,將消費者已支付訂金的預售商品提前下沉到離收貨人最近的快遞站點,消費者一旦支付尾款,菜鳥即可從樓下就近發貨,有的消費者還能享受到“樓上下單樓下發貨”,實現最快分鐘級送達。
順豐也不例外。通過數據與AI構建大數據決策、智慧供應鏈與全渠道經營等三個系列的SaaS產品+VAS服務與商家進行合作,利用實時大數據,商家可以動態地預設銷售信息,順豐則基于標準化和數字化的協同信息提前預判品牌的銷售高峰與低谷,幫助品牌有針對性地提前行動,搶先部署貨品、倉儲與運輸,從而更高效地觸達消費者。
詹葉芹向《驛站》透露了一組數據:往年雙11淘寶天貓也會推出預售,但預售訂單占比不高,大概在30%以內,這個量對總量影響不大。后來伴隨直播崛起、尤其像薇婭、李佳琦這樣的超級主播誕生以及雙11戰線拉長,從10月20日到31日預售訂單就基本確定了,整個預售訂單占比提高到了70%以上,體量在總體快遞業務量占比、影響越來越大。
03四種模式下沉
“預售下沉”意味著訂單前置。訂單具體“前置”到哪里?很多人都將其理解為前置倉。實則不然,或者說不完全是。
前置倉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儲存,它的本質還是一個“倉”,是倉的概念。消費者下訂單后,需要快遞公司去倉內取商品,進行集包、貼面單等一些操作后再進行配送。“預售下沉”則不同。
具體而言,受C2M工廠直達消費者模式的影響,快遞企業通過“預售下沉”將供應鏈延伸到商家的發貨源頭,比如商家產品生產工廠、總部倉庫等進行直接集包;抑或快遞企業在商家生產工廠附近建立倉庫、產地倉,工廠產品一出入庫到庫中進行集包、貼面單等,然后下發至各個城市的各個快遞末端網點。
詹葉芹稱,前置倉與預售下沉的區別就在于:前置倉比預售下沉提前了一步,消費者還未下單,商品就已經儲存在倉庫,它的好處是通過倉可以當日將商品調配、拆分、區域劃分到各個城市;弊端方面,大多商品可實現次日達,當日達占比比例較小。此外,前置倉模式可以根據往年商品銷售數據預測到哪一款是爆款,但無法預測到哪個城市會賣多少,這樣會占用大量庫存,導致庫存積壓。
“預售下沉”的訂單數據基本都是已銷售確定的訂單,根據預售定金、直接倉配一體化下發至各城市末端網點,消費者尾款付完后直接配送,當日達比例較高,基本不會涉及到積壓庫存、爆倉,靈活性非常大。
目前看,“預售下沉”帶來的訂單前置主要有四種模式——
1.省倉模式。預售期間,提前從RDC(區域配送中心)倉將貨品集貨出庫,發至各個省倉。在省倉內完成打包復核,確認尾款支付后,貼好面單,配送至第三方快遞站點,完成攬收出庫。省內24小時內完成派件,其他城市48小時內完成派件。
2.城市倉模式。預售期間,提前在RDC倉內完成集貨出庫,通過干線配送至全國各地的城市倉中。在城市倉內,完成包裹的復核打包,確認尾款支付后,貼好面單,配送至距離消費者3KM—10KM同城配送站點內。13:30之前到達同城配送站點的包裹,當天完成攬收出庫,派件到消費者手中。其余次日達。
3.站點模式。預售期間,提前在RDC倉內完成貨物打包復核,貼好預售面單,直接通過干線配送至末端的合作快遞站點。快遞站距離消費者只剩100M—10KM的距離,快遞站點確認包裹的尾款支付后,即刻攬收出庫,派件至消費者手中。
4.省倉+站點模式。預售期間,提前在RDC倉內完成貨物打包復核,由干線配送至省倉,省倉確認包裹的尾款支付后,貼好面單,配送至第三方快遞站點,完成攬收出庫,派件到消費者手中。
具體到末端,受益于“預售下沉”的前置效應,基本上可以實現當日達,派送壓力減小。詹葉芹告訴《驛站》,像往年,末端網點每天需要派送50%的件,“預售下沉”模式應用后,網點只需要每天派30%的件,網點也不需要做太多準備。
正在一線奮戰的你,感受到這種變化沒?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